网暴俗称网络暴力,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,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,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、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,维权成本极高。一段短短的爆料视频,配上一些胡编乱造的解说,就足以让人“社死”,2020年杭州“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但是,网暴也应该在“谣言止于智者”中化解,网暴可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,帮助学生了解网暴的特点,学会应对,不做网络“键盘侠”,不做网暴“始作俑者”、“发酵人”,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、宣传员。
网暴在大学校园的特点
网暴在大学校园悄无声息的出现。网暴之所以传播快、影响大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暴是个人情绪在某个契机中的集体喷涌,这种喷涌是在悄无声息的默契爆发,威力巨大。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学金事件近日又有了新的转折,面身边同学的滔天情绪,朱同学申请休学。可是在事件之初,网络以及校园里一片同情朱同学的遭遇,甚至有很多网友叙述助学金评选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公,但是从该校发表声明以及后续的事件走向来看,该校助学金评选不公并未有实际的证据,最后还有大翻转,网暴对象也从学校转向朱同学。但是,不管是对学校的口诛笔伐还是对朱同学的谴责,都是在一种悄无声息,无声中达成一种共识,缺乏事实依据迅速传播,而且附带人身攻击,造成的后果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。
网暴在大学校园里有天然的放大器。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的衔接处,可以说是一个有自己性格的小社会,这个小社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,比如北大的“北大未名BBS”、各学校的“校友圈”,基本都是本校学生或者校友会关注的本校圈子,大家交流感兴趣的事情,此类圈子可以算是“半熟人社会”,消息很快就会在朋友间传播,也会成为网暴的放大器,所以大学校园里出现网暴后果更严重,对学生的影响更加严重。曾经我带的一个学生小王因为一个事情被网暴,出现严重心理问题,在医院接受治疗超过3个月也没有恢复,甚至只要回到学校就会出现生理不适。
网暴在大学校园里有时体现“正义感”。经常会有同学来跟我说,“老师老师,快去看校圈,里面有大瓜!”当我去仔细翻看的时候会发现,是某些同学的情感出现问题,会有一张一张的聊天记录,一段一段的痛苦回忆,而且下面的评论一般都会有这么一条:“这是XX学院XX专业的XX,大家一定要避雷!”另外,有很多义愤填膺的同学会去“人肉”完全素不相识,完全不了解事情经过,只是听过某一点片面情况,就认定XX人道德品质有问题,就要公开其个人信息,甚至是引导舆论走向。不否认这些同学做事的初衷是要匡扶正义,为了不让其它同学踩雷,但是很多时候方法以及结果都是不好的。当“正义”以错误的方式用在了不合适的地方,造成的结果往往也不是好的。
面对网络暴力,我们该怎么做呢
首先,在网暴前学会思辨。思辨通俗说就是思考辨析能力,是在社会道德、法律基础上,根植于内心的明辨是非的能力。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输出着自己的意见,也有很多所谓的“意见领袖”在影响引导着一部分人的思维,大学生正是青春洋溢、思维活跃,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,也更容易被影响的年龄,思辨对大学生时期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。如果没有思辨,可能会一味认可他人意见,跟随所谓的主流观点,人云亦云。别人做网暴的施暴人,你就去做“送柴人”。当网络暴力出现在大学生身边的时候,是最适合教育同学们要保持学习,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;要多质疑,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中养成自己多质疑、多思考、多证实的思辨思考路径,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。
其次,在网暴中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。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,不可避免遇到网络暴力,当面对网络暴力成为受害者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,不怕谣,保持理智清醒,运用合理的的方法化解危机,坚决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。我们的学生在遇到网络暴力的时候,学校要有一个便捷通道,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,同时开展相应的开展应对网络暴力和自我保护的教育,比如沙龙、团体辅导、朋辈陪伴等,帮助学生练就强大内心。
最后,在网暴后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似很空很大,实则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灵魂,是我们自信的源泉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网络暴力的世界里充斥的造谣者、传播者、攻击者、围观者、受害者,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。作为思政辅导员,工作中发现在讲座、活动、课堂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学们入脑入心不多。而在我的一个学生小王被网暴后的一次班会中,我以此为案例,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诠释,以及在平时生活的中应用的时候,比如不仅仅是做一个围观者,而是做一个真相的发现者、澄清者;比如作为受害者要坚定自己的内心,不因为子虚乌有的事情怀疑自己,不去做伤害自己的事情,同学们更感兴趣了,发言更积极了。
莎士比亚说“世界本无所谓好与坏,思想使然”。或许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也没有绝对的好事,作为思政辅导员,难免会碰到网络暴力事件,或许是自己或许是学生,如何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做好育人工作才是更值得花精力的。
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董振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