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通知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思政引领赋能青少年普法教育实践新征程

时间:2025-11-11 点击:

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,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,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任。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为契机,深入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,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,服务民生,践行社会责任,为青少年法治素养的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
一、思政引领,探索普法教育新路径

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阵地,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。学院依托法学和社会工作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以及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,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思政育人体系。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,学院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新路径,将青少年普法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,努力打造具有浙财特色的法治教育品牌。

二、实践活动,服务民生彰显担当

(一)校园普法,播撒法治种子

法学院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宣讲团走进柳市实验中学、柳市职业技术学校、柳市第十七小学等多所学校,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普法教育活动。宣讲团成员们匠心独运,将原本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程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《爱国主义教育法》《民法典》等法律法规。通过讲述五星红旗的使用、升旗仪式等具体案例,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并铭记了这些重要知识,激发了爱国情怀和法治意识。

(二)网络文明,共筑法治长城

在数字时代,网络文明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一环。法学院宣讲团紧密围绕“大中小思政一体化”的核心理念,以“爱国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文明——拒绝网络暴力,共筑法治长城”为主题,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剖析,引导学生们正确表达自我、理性辨识信息真伪。宣讲中穿插的趣味问答和互动环节,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网络素养,还鼓励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展现青少年的网络风貌,为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增添一抹亮色。

(三)志愿服务,践行法治精神

法学院建立了“宪法讲解志愿者、普法宣传志愿者、法治文化志愿者”三支队伍,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。自2017年起,学院在杭州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建立志愿服务基地,服务时长逾6000小时,服务参观者数万名。此外,学院还与杭州市钱塘区司法部门合作,举办“普法进广场、进车站、进课堂”专项活动20余场,将法治教育送到群众身边,被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等权威媒体报道。

三、多方联动,共绘法治教育蓝图

(一)校际合作,共享普法资源

法学院以实践育人为核心,深化与拱墅区中小学及六律律师事务所的协同合作,创新构建“少年法学院”教育共同体,在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实现“育人”与“益社会”的双重价值。学院组建优秀研究生团队深度参与小学《道德与法治》系列教案编写,将法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教学实践,助力学生在“编教相融”中夯实专业基础、提升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,实现“知行合一”的培养目标;该合作模式既为中小学输送了高质量法治教育资源,培养了青少年的法治素养与规则意识,也为法治社会建设储备了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,形成了教育链、人才链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。

(二)家校共育,形成法治教育合力
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学院立足法学专业优势与法治教育资源,以少年法学院建设共同体为纽带,创新“大学小学牵手、家长孩子共育”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,将法治教育的道理阐释与场景体验深度融合,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效能最大化。组织法治辩论赛,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思辨,让家长在互动中体会言传身教的重要性,自觉成为子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。未来计划定期开展亲子模拟法庭活动,让家长与孩子分别扮演法官、律师、当事人等角色,在模拟审理校园纠纷、家庭民事案件的过程中,共同学习法律程序与权利义务;组织亲子法律援助体验,让低龄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温度,让家长在参与中强化家校共育的责任意识。“大学专业引领、小学实践落地、家长示范带动、孩子体验成长”的创新模式,打破了大中小教育阶段的壁垒,打通了家庭与学校的育人通道。

(三)社会参与,拓展法治教育空间

法学院积极联动司法部门及社会组织,共同参与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,充分发挥其在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、预防与应对校园霸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。同时,学院注重整合社会资源,推动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,例如通过与社区合作举办法治宣传周等活动,为青少年创设沉浸式法治学习场景,使其在实践参与中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与认同。

四、成效显著,展望法治教育未来

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为契机,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,通过思政引领、实践赋能、多方联动三重路径,学院多名学生在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,考取五院四系及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,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,还树立了正确的法治观念,增强了社会责任感,为依法治国战略培育根基力量,彰显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民生温度与时代担当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(撰稿:徐稼钰;初审:胡哲;终审:丁洪)

上一条:我院冯姣老师参加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

下一条:社会工作系召开2026年度国社科项目申报动员暨专题辅导会